雨后的黄昏撒在河面的氤氲,缠绕着艾蒿和蒲草的香味。
我在岔路、在旷野、在艾蒿间,走走停停,左顾右盼。
那天早饭之后,我夹着一片菜叶说真难吃,父亲便说我奶奶那个时候哪吃过菜,完全就是艾蒿草,有时甚至还过树皮。
有很多年,我爷爷都黎明前就挑过来无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夹在门把后,还夹在我们姐弟几个的耳朵上。
或是将牛牵到后山,将牛系在艾蒿上,自己和几个放牛娃一起玩各种游戏,过十几分钟去瞧一下,给牛换个地方。
还有那艾蒿草,大片大片的,密密的,高高的,瘦瘦的。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还要在门上插艾蒿挂菖蒲宝剑,再洒点雄黄酒,这样可以驱邪保平安。
一捆一捆新鲜的艾蒿、菖蒲也被镇上的人们分解着抱回家悬挂在门前驱邪防病。
循着艾蒿的香味,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儿时…
楼梯道间,弥漫着艾蒿清幽的馥郁,充斥着糯米的芳香,糅合着轻风、清雨扑鼻而来。
爷爷点燃了一堆艾蒿叶,用铁锹把明火扑灭,艾蒿就会散发出一股浓烟,伴随着特殊的气味,弥漫了整个院子,把蚊蝇都熏跑了。
爸爸爬到高高的板栗树上采摘树叶,爷爷到水渠边割来一大捆艾蒿;
这些野草中有蒲公英、艾蒿、狗尾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野草…
新翻的泥土气息自是不会有的,可这温柔的夜里还混合着箬竹叶的清香和艾蒿的苦涩。
农历端午节,除了系五彩绳,家乡还有插柳条,采艾蒿的习俗。
一大清早,还没睡饱呢,就被几个室友吵醒了:快起来啊,我们到后面那座山上去采艾蒿了!
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旁和在儿童的臂上系五彩线的习俗。
到了端午节大家都买艾蒿,5毛钱一把!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按照习俗,这一天早上人们会把门上、窗上都挂上艾蒿,表示驱赶蚊虫等,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人们还要包粽子、吃艾叶蛋。
就在今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葫芦,都插上了艾蒿,都吃了粽子和鸡蛋。
踏青结束,人们手里都拿着新鲜的艾蒿,在传说中,把艾蒿挂在门上可以避邪,防止鬼邪进入家门。
在端午节这天一定要把艾蒿挂在门楣上。
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
卖粽子的,卖艾蒿的,卖香囊的…
有人吃粽子、有人用艾蒿煮鸡蛋、还有人吃五黄,更有人赛龙舟,期望健康平安,没有疾病的困扰。
门口多了一束新鲜的艾蒿,笔直的茎杆,黄绿相间的片状似菊花叶。
奶奶一早就去买艾蒿了,听奶奶说,往门上插艾蒿能驱邪。
捆扎米粽投江里,折断艾蒿挂室中。
城墙上的艾蒿,散发着怪怪的气味;
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我家过端午节常常是包棕子、吃棕子、门上插艾蒿,来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每当端午的来临,母亲就会给门上插上艾蒿,洒上雄黄酒······我虽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这是我们这儿的风俗习惯!
先把部分糯米粉和水调匀,再把被煮沸的艾蒿叶同翠绿的汤汁舀到木盆里,然后反复搓揉,直到变成嫩绿色的一团。
艾锦喜欢上了冰燕,其余的两个都喜欢冰蓝,当艾源把他喜欢冰蓝的事告诉哥哥艾蒿的时候,艾蒿说:你怎么也喜欢她?
马艾蒿:娘娘腔一个,看谁的眼光都是含情脉脉的,三二班。
如月已经沉默半天了,终于开口了:马艾蒿?
熏,在端午节这天把艾蒿挂在门楣上。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
但那时,在我幼小的年龄里端午节除了艾蒿的香味外,只有粽子的香味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