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不及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终成霸业;
今日一别,犹如当年伯牙失钟子期,管仲失鲍叔牙,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再说那春秋时的鲍叔牙,齐桓公欲任用他为相,但他坚决辞让,说自己的才能不及管仲,并举荐管仲为相。
管鲍之交我们提起最多的不是管仲,而是退而让其位的鲍叔牙。
春秋时有鲍叔牙荐管仲,管仲固然是有能力。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确保公子纠登位,便在中途谋杀小白,一箭射中小白,但小白并没有死,而是速回齐国,顺利登上国君之位。
管仲是法家的先驱者,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他主张以法作内政而寄军令。
枯草丛中潜伏着武士,一群受命于公子小白兄长,听命于管仲的杀手。
春秋时,齐国有两个人,一个叫管仲,字夷吾;
公子小白,忘记了管仲曾经为了公子纠与自己为敌,忘记射钩私仇,中用管仲,任之为相国,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大业之霸业。
早期时,管仲家境贫困,鲍叔牙时常接济他,并且刻意的让管仲占便宜。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鲍叔荐管仲的故事吧。
诸葛亮原深居隆中,似乎只想做一个平民,但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早有出将入相之志。
齐桓公重用曾经是自己对手的管仲,告诉我对人要宽容大度,更需要的是理解与信任;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
即使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牛郎织女决不会悔恨被隔在天河两岸,管仲鲍叔牙决不会冷漠千秋的友谊。
管鲍之交,就是最好的例子:管仲和鲍叔牙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投缘。
鲍叔不计前嫌,像小白推荐管仲,小白也是个宽容的国君,把管仲从牢里放出来,任命他为相国。
齐桓公领导下的齐国,所向披靡,管鲍之交,成为美谈,管仲更是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管仲有一句话说的好:善人者,人亦善之。
鲍叔牙荐管仲荐出了齐桓的春秋霸业,千古盛名。
早在2000年前,齐国管仲就已发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
湖北襄阳,卧龙岗上,茅草庐中,羽扇纶巾的青年儒生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
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就举荐管仲为相,位在己上。
刘备三请诸葛亮,齐桓公为任管仲也多次请求。
齐桓公,他对管仲宽容,管仲感恩而忠心辅佐他,他成就了齐国强极一时的霸主地位。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
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曾是人人皆知的老冤家。
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没有鲍叔牙的胸怀,岂有管仲的历史扬名?
春秋时鲍叔牙理解了管仲的自私,也理解了管仲的贪生怕死,向齐恒公举荐管仲做了自已的上司,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前世有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般伟大的交心,还有管仲和鲍叔牙流传千古的管鲍之交。
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家中老母,而不是贪心。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总是投入少得到多,有人看不惯,鲍叔牙却说:他家困难,他比我更需要钱。
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我认为管仲与鲍叔牙相交,定是看准了鲍叔牙不猜疑,不计较得失的性格,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例如齐恒公在面临杀管仲还是任用管仲为相的选择时成功的选择了后者,最终依靠管仲成功的辅佐而称霸诸侯;
当管仲与鲍叔牙携手共事时,鲍叔牙注定要用朋友的友谊融化管仲贪婪、胆小的心灵之冰;
春秋时,齐桓公曾经和弟弟为争夺王位而战,管仲帮助齐桓公的弟弟。
虽然他知道管仲自私,贪生怕死,但还推荐他作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