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可还在寒夜里映着月落乌啼,牵挂着游子离人的断肠?
檐下,清脆的水声,那么空灵,姑苏水韵的情怀里,我总是能听到你,轻柔绽放的声音,淡淡的情愫,止水的安宁,溢满爱的清潭。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苏州的寒山寺,只是江边的一座小寺庙,因了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而举世闻名。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的水,几经赞叹,杜荀鹤给友人游吴是的建议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六角形重檐阁里又有多少众生的心意和祈祷在这里放落。
人生受挫,不能一味的气馁,羞怒,而应该在心中装下一卷江南,以姑苏之雨涤尽焦躁与不安。
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
姑苏的枫桥,因为有了长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日日夜夜在上演着故事,惟独不变的是那经久不去的钟声,总是让人流连,总是让人追念。
自吴王寿春在肥沃的太湖平原上建立姑苏伊始,她已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走过了数千年。
好久没有写点东西了,看着雨夜里的姑苏城,忽然想坐下来写点什么,可当真拿起笔时,思想却又陷入了真空。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又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苏,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为苏州。
这种温温暖暖,而又冷冷淡淡瞬地自心头窜涌,恍若一晃身没入了姑苏的软山温水。
从虎丘塔再到山塘街,一处又一处的姑苏古建让人应接不暇,五人墓、山东会馆、白居易纪念祠,还有众多的禅寺、牌坊、书院。
破东风,我落寂的从榜下回到了姑苏。
由于时间赶得紧,因而我一直想去的寒山寺就没有去成,那张桂诗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只能下次有机会再来欣赏了。
而我更害怕看到整个姑苏文化的大寂寞。
当年伍子胥为吴王筑城建都的姑苏古城,却也只是意外地留下某个落第诗人的惆怅,悠远如同寒山寺千年依旧的半夜钟鸣…
再后来,读到一篇《姑苏花宴》,有玫瑰花樱桃豆腐、鸽子茉莉、香炸荷花、月季花烧大虾几道菜,不由得想起儿时的趣事来。
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
姑苏并不是静的意味,原是有金属感的。
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万喜良,本姑苏人氏,自幼读书,满腹文章。
船停泊在姑苏城外,渔人将风灯挂在船头沉沉地睡去,张继却未能入睡。
他颓废弓起的背影,隐没在姑苏的枫林之中。
在风景秀丽的姑苏城里,到处是莺鸣柳绿,山清水秀,令人陶醉。
这与沈厅的富丽堂皇和张厅的宁静典雅截然不同,就像飘行在水上,隐约听到飘忽水上的姑苏民歌。
似姑苏的婉约,一如江南女子的秀气端庄。
她该是于西湖水畔乘姑苏夜凉,看陌上春柳,赏溪间飞花,对江枫渔火,听燕语呢喃;
渐渐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学着吹简单的歌曲,如《姑苏行》《小放牛》。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十分钟后苏州站到了,迎面而来的就是细细的小雨,温润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姑苏城独特的气息。
只见他的眉头紧锁着,冷淡的说着:姑苏城,寒山寺。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轻飏的纤雨,在姑苏途中艰难地徘徊着,只因最初的那丝眷恋。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穹窿山景区,地处姑苏西部,为苏州第一名山,主峰箬帽峰,海拔米。
这让我到底想起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