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我心中有一阵说不出的感动,不禁仰天长叹:梁山的108位好汉个个具有忠孝仁义的美好品质,真让我感动啊!
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是仁者,而不是忍着,是仁义的仁。
但是他看到的却是君王昏庸、奸臣挑拨、百姓愚昧,他却从未放弃内心的仁义。
李献郅之名寓意为:寄望你表现出人性光辉、美好的一面,做一个志行高尚,仁义兼修的人。
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贾谊曾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
这条小巷由此而取名为仁义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世代传为佳话。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猎猎西风,啾啾马鸣,身携忠贞的宝剑,怀抱仁义的牌书,仁明理爱的你,孔丘,扣动了我的心弦。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他在最核心的忠君与仁义的问题上做者艰难的抉择。
然而,这正气浩然的仁义,却不是一天功夫便能修的来的。
孔子之道虽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究其根本,不过仁义二字。
因为人性本善,才有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笃实爱情,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仁义,才有了马革裹尸还,热血酬家国的忠贞坚毅。
刘备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官,可他靠的是爱民之心是仁义之心。
在刀光剑影、断壁残墙、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生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
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宣扬的传统,唉!
而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反观刘备,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自称是皇叔,难道他就凭姓刘就和汉献帝真的是叔侄关系吗?
文革期间,搞了个批林批孔,说什么克己复礼就是复辟资本主义,把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仁义礼信当做资本主义复辟给批判了。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故按仁义的规律和原理去实践。
贾生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他的心里,他的思绪,满满的都是天下大同,仁义普存的景象。
而吾兴仁义之师,顺天和人,必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踏平…
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
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有的人利欲熏心,心中充满了对钱、对地位的高度崇拜,却匮乏仁义、道德,宁愿富贵也不愿当好人。
对坏东西,道德仁义往往没有迎凶痛击更有威慑力。
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
孟子曰: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刘备VS曹操被称为仁义之君的刘备从桃园结义起,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但当他自己受到伤害后,所谓的这些仁义道德在他心目中便不复存在了。
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位讲仁义道德的国君――宋襄公,不幸的是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国人还在嘲笑他。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只是在三国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狡猾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
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修养浩然正气,陶冶涵养品德,其仁义之说,早在几千年前的蒙学经典,诸子百家时期便已争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