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有梦,最美,最美莫过于镌刻在门檐、圆柱上一幅幅楹联,墨字褪去了色味,却难以丢弃千千万万个文人识字老人的良苦用心。
栖禅寺僧人在墓上筑亭,名六如亭,苏轼自提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是千唐志斋中最有名的一副楹联。
门外柱上还立着一副楹联,采用楷书形式端庄的写着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可在南下途中,我细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江南小镇》,想起凿在江南一小桥上面的楹联: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在大明湖门口,我首先看到了一幅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月光笼罩着绿瓦白墙,门前的去年楹联已是墨褪丹残…
往里走,墨梅画、瓷器、楹联,数不胜数也是美不胜收,充溢着淡淡的墨香。
屋内,钱塘沈兆霖正奋笔疾书书写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两侧楹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金螺岛以螺峰塔为标志,以厅、院、亭、廊、泉为主体,还营造道路、花木和匾额、楹联,构成儒雅夺人的园林景观。
楹联也好,春联也罢,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形式和规矩。
五楼是黄鹤楼的最高层,大厅空间宽敞,四周墙上满布着绚丽的壁画,正中柱子上挂着一副楹联: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两旁大立柱分刻:归奇顾怪峯高文华毓千秀,玉润石灵山若马鞍传万方的楹联。
桥的两边刻有楹联,写景抒情,歌功颂德。
往事凄艳,用情浅,两手缘,旧楹联红褪墨残谁来揭。
滨海还被称为书画之乡、楹联之乡。
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难怪栖霞山下大殿里一副楹联有名云:风霜红叶经,数江南四百八十寺,无此秋山这半副楹联,让我记到如今。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楹联和墙上的毛主席语录,承载了岁月的风华。
推开小楼的轩窗,风清云静的楹联镌刻在二门的墙上,精致的石纹雕刻把平常的日子装饰上淡淡的花香。
反观西方,有谁见过用拼音字母写的匾额楹联条幅扇面?
前柱楹联云:祷心殷殷在我尽一心诚敬;
戏台正面两侧各有一根石柱,刻有楹联一副,上联是:褒善荣华衮表千秋忠孝节义,下联是:贬恶严斧铖惩百代奸邪盗淫。
而桥上的楹联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不仅创造了美好的意境,还留给人们美的享受。
后来便称为黄鹤楼那两旁立柱上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马仰迁作清真楹联,承前贤以儒释伊。
旧楹联退,墨残,可人早以匆匆。
楹联为轮运三代五霸盛世,辐集九州七雄精英,标明齐车制做时间之悠久和艺术吸收空间之广阔。
岱庙中有楹联成——泰山岳中之孔子,孔子人中之泰山。
一层大厅的巨幅白云黄鹤陶瓷壁画,气魄宏伟,形象飞动,和两旁立柱上悬挂的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阁上原有一幅楹联:九千仞天,登梯得路;
除了古建筑之外,不要忘了注意一下随处可见的楹联,这是青龙洞的另一大看点。
,请书法家写成楹联挂在被称为老虎尾巴的书房里。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这是旧时题于戏台的一副楹联,极富哲理。
天王殿三间,明柱上木刻楹联金剑银甲无限神威驱妖孽,天王怒目忠心赤胆护玄门。
卢明还附有几句话,说楹联乃小技,怡情而已。
这是思乐亭石柱上镌刻的一副楹联。
过内宅门,前堂楼赫然在目,一幅楹联直入眼眶:散步雕栏锦箧携来参往训,清冷绣阁鬓花香里证前身。
庙里的法师知道纪晓岚的学问非常人可比,尤其擅长题写联语,脍炙人口,巧妙无比,便请纪晓岚写一副楹联,准备刻在楹柱上。
yíng lián
也叫“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字数无定规,但两联须相等。旧时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