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最后一天,爸爸说贴对联,我看见爸爸在贴对联,我就对爸爸说:爸爸,我和妹妹去贴对联好吗?
,地主不懂就让先生改,自己走了,先生一想,把对联改好了。
说完便一手拿起了浆糊,在对联的背面抹了一层又一层,叫我们俩看对联贴正没有。
爷爷回答道:这是调至预定高度,以防对联贴出来高低不一。
爸爸看着对联,直夸我贴得好,还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春联的知识,他说:知道吗?
原来是姐姐,她指着这副对联说:糨糊抹得不均匀,你看有的地方都挤出来了,而且上下联反了!
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
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爸爸说:能教我写对联吗?
于是,他出了一道题是用对联的形势写的: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对仗,就是修辞学上所说的对偶,说白了,也就是做对联,俗话叫做对子。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和大爷拿着糨糊贴对联。
我理解这幅对联要表达的是:有衣、有食、丰衣足食,生活很富裕。
看了这幅对联果然是会让人心花怒放呀!
此时,老爸走出来,仔细打量着新贴的对联,高兴的说道:不错不错,贴的很端正嘛!
我展开对联并在其背面贴上一层双面胶,再将双面胶上的那层纸轻轻地掀起。
这不,爸爸笑眯眯地拿着一副对联考我来了:小凯,你看这一副对联,哪一句是上联,哪一句是下联,该怎么贴?
接下来是妈妈的对联:爆竹声声辞金虎,锣鼓喧天迎玉兔,横批是辞旧迎新。
中国的对联文化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
爸爸得意扬扬地说完这些,机灵一动,又说,就有你帮对联找家吧!
一卷胶带,几分钟的时间,对联便贴好了,家里一下子充满了喜庆。
我和爸爸站在大门外,欣赏着我们的杰作,红彤彤的对联映在我们的脸上,邻居家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说完,便接着指导哥哥,这幅对联被贴的七扭八歪,我们想笑,却要忍着,哥哥只顾得意了,丝毫没发现。
那个人的父亲也是个喜欢写对联的,是诗词协会的什么人,爷爷的对联都值得专业人士花钱购买,看来爷爷还是真有几下子。
我似懂非懂地听着,贴对联的方法这是我用我全部的精力记住的,简直要把我的脑袋给撑大了。
一阵子过后,对联终于贴好了,我满心欢喜的看着这杰作,外公笑了笑,又继续卖弄着他肚子里的经纶:你看到了吗?
爸爸用手托住下巴,盯着对联,沉吟着,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像对联、诗歌、元曲、散文和小说,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瑰宝。
1995年下半年某日,壶镇镇政府朱某同志驾临寒舍,出示一副对联,说是壶镇新建一座牌坊上用,叫我书写。
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我问姐姐为什么要贴对联,姐姐说:好吧,我告诉这就叫辞旧迎新,对了那个是上联,那个是下联。
我暗想:如果天门山上有个云轩阁,那么这幅对联可真谓是珠联璧合了。
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一大疏忽,悔恨之余赶紧去贴好了那道对联。
难怪他顾不得旁人笑话,顾不得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要用对联来发泄一番了!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我自己看了这些对联眼花缭乱,也想了一副对联,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先写大门上的对联,上联是天官家有摇钱树,下联是赐福堂中聚宝盆,横批天官赐福。
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便动手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掉,贴上新春联,于是,家中门户,秧然一新。
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桂花有关,金秋赏桂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桂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桂的情趣。
黑龙潭给我感觉最深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古代昆明的文人墨客留下来的财富——对联。
只是在一个亭子的柱子上看到了一幅对联,依稀还能感觉到昔日滇池虚无缥缈的风采:遥分双塔浮天影,静听孤钟出晓烟。